从大一支教云南到走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积极实习让这位复旦学生找到职业方向
发布日期:2023-07-21 来源:上官新闻


8-17-1.jpg


7月5日,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姜静宜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纽约总部实习的最后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己的工位上,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走廊上贴的儿童们可爱脸庞的照片。“每次看到孩子们笑容纯澈的样子,我就更加坚定决心,未来要从事儿童保护与发展工作。”姜静宜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她已经在这里实习了整整一年。


积极实习,是她走向社会、明确职业和人生方向的重要一环,而初心源于大一寒假那次云南支教。


【第一次实习,拓展了视野】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这次是姜静宜第二次在国际组织实习。早在复旦附中读高中时,她就对国际政治和国际文化交流感兴趣,参加了学校的“模拟联合国”社团。


大一寒假时,她参加了复旦志德公益社团组织的云南支教活动。尽管只有短短两周时间,但脚踏实地、耳闻目睹的这段真切接触经历,对姜静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开始思考城乡教育差异,也想在儿童发展方面做点什么。


一天,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国际救助儿童会”上海办公室在招聘实习生。这是姜静宜第一次接触到针对0-6岁儿童发展的社会实践项目,本来就喜欢和儿童互动的她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当时,她每周会挤出两个半天的时间去实习,主要参与了两个项目。一是观察亲子之间的互动,再辅助专家给予指导。“比如,家长和孩子互动时不要看手机,要有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要和孩子一起探索身边的世界,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8-17-2.jpg


在国际救助儿童会工作照


另外,姜静宜还全程跟进了一个儿童早期艺术教育项目。该项目下沉到外来务工子弟幼儿园,聘请专家对老师进行艺术培训。“我们并不是培训绘画技巧,而是传递激发儿童观察力和创造力的理念。比如,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切勿从成人角度批判儿童的画作。”姜静宜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次实习拓展了她的视野,她明显感受到自己对于儿童发展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对自我的认知一点点深化。


【第二次实习,找到职业理想】


说起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实习,姜静宜用了“机缘巧合”这个词。她平时关注了“复旦国协fdg2io”微信公众号,这是由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及国际组织协会运营的国际组织职业发展和信息平台。一次,她看到了该公众号推送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实习岗位招聘通知。跃跃欲试的她,立即提交了申请。


“现在回头想想,当时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只想着不要错过了实习机会。”姜静宜说,一年来,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自己成长了很多。去年6月,她第一次来到纽约。平时在联合国食堂吃饭,想念中国菜的时候她就去唐人街,来一份宫保鸡丁,或是大饼油条豆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办公地点在曼哈顿地区,那里人口密度特别大,从小见惯了行人脚步匆匆的她也感叹:“有不少曼哈顿街上的人会一路小跑,这么快的节奏,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


姜静宜被分配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公共伙伴关系团队,“同事们耐心地指导我,在我遇到问题时及时伸出援手”。她的日常工作是与各国外交官沟通联络,每逢大型会议,大家都非常忙碌,会自发地留下来加班。最让她有成就感的是,她参与了一项咨询性研究,探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公共伙伴关系策略,并形成报告,梳理了战略建议。她的好问和认真给这个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实习,相当于提前进入了工作状态。我深刻懂得了什么是公共伙伴关系,以及它对于儿童工作的意义。我进一步在实习中找到了职业理想,接下来还将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姜静宜说。


8-17-3.jpg


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吉祥物合影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黄海华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