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工组织:建立有复原力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
发布日期:2021-05-06 来源:联合国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题为:《预见、准备和应对危机:现在就投资具有抵御力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报告指出,新冠疫情的暴发,以及因防疫而作出的工作模式改变,给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带来了不同的健康与安全风险,国际社会急需建设更加健全和具有抵御力的职业安全和健康政策、制度和监管框架,并将其纳入国家公共卫生紧急应对计划,以便在未来发生紧急健康情况时,将劳动世界中每个人的风险降至最低。


国际劳工组织的这份报告指出,各国需要对职业安全与健康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并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危机应急计划,以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和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份报告主要研究了与疫情有关的风险预防和管理工作,并分析了因防疫而采取的工作安排调整措施可能导致的其他健康和安全风险。


报告概述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管框架和机构、合规机制、健康和咨询服务、数据、研究和培训等在疫情期间发挥的关键作用。


“没有什么能比此次危机更清楚地说明:强大、有复原力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环境的重要性。在复苏和预防工作中,我们将需要更好的国家政策、机构和监管框架,并将其妥善纳入危机应对框架”。——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盖·莱德


风险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自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以来,应急、医疗和社会服务等特定行业的从业者面临高感染风险。根据报告所引用数据,自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约7000名医护人员死因可能与2019冠状病毒病有关,1.36亿医疗工作者和社会护理工作者面临因工作感染病毒的风险。


医务工作者在疫情期间所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对其精神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据报告,全球有五分之一的医务人员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一项针对中国第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调查显示,有50.3%的医务人员感到抑郁、44.6%感到焦虑,34%出现失眠情况。在日本所开展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工作量增加、担心受到感染和污名化,是导致医务人员精神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


线上工作的利与弊


报告指出,疫情期间,全球劳动者远程工作的比例大幅提升,虽然这种工作模式在限制病毒传播、维持就业岗位、保障生产活动持续性,以及给予劳动者更大的灵活空间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模糊了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界限。


劳工组织与二十国集团职业安全与健康专家组对阿根廷、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俄罗斯、西班牙、土耳其和英国等12个国家的企业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5%的企业报告,员工在远程工作期间难以维持工作热情。


非正规经济与底层的无助


除卫生和护理行业外,很多其他工作场所的工人由于在封闭环境中工作,或无法保持物理疏离距离,包括共同寓所居住或共乘交通工具,因此也成为病毒密集传染的源头。


报告同时指出,小微企业缺乏应对疫情的资源,因而往往难以在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做到合规。


在非正规经济中谋生的16亿劳动者中,很多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在面临封锁、行动和社会交往等限制措施的情况下仍继续工作谋生,这使他们处于感染病毒的高风险之中,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获得病假或病假工资等基本社会保护。


报告称,国际劳工标准为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具体指导,这有助于预防和降低病毒在工作场所传播的风险。这些标准提供了实施职业安全与健康措施的工具,并有助于工人、雇主和政府为应对疫情的社会经济后果和促进体面劳动而共同努力。国际劳工标准还鼓励通过开展社会对话来推动实施应对疫情的相关措施和协议。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凸显了构建健全、有韧性的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之重要性。为纪念2021“世界职业卫生与健康日”,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代理局长戴晓初发表署名文章,介绍了构建健全、有韧性的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的理念和需采取的措施:


携手共建更加健全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


——2021世界安全与健康日寄语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对劳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凸显了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的重要性。


病毒给工作场所、工人、社区都造成了严峻的感染风险。此外,为减轻病毒传播而采取的新的工作安排和程序也带来了新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风险。例如,远程工作加大了人体工效学和心理健康风险;同时,大约六成的受访企业认为远程工作期间难以维持员工的士气。


疫情给某些行业的从业者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例如全球有1.36亿医护工作者和社工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感染风险。医护工作者、社工以及许多行业的核心工作人员都面临着工作量激增、工作时间超长和无法保证休息时间的问题。工作场所暴力和骚扰风险也在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对劳动者身心健康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国际劳工组织自于1919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安全与卫生方面的国际劳工标准,为各国的立法和实践提供指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国比以往更加重视这些国际劳工标准所倡导的原则,尤其是预防原则。


面对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各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通过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来遏制病毒的传播。在劳动世界中,各方积极落实应急措施,切实保护包括医护工作者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国际劳工组织强调,要警惕疫情导致歧视现象加剧,呼吁保护青年、女性、残障人、移民工人、自营职业者和非正规经济工人等弱势劳动者。


我们可以从这场危机中汲取诸多教训,其中的一条深刻教训是各国需建立起健全和有韧性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藉此提升未来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好地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帮助企业渡过危机。对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进行投资,有助于各国更好地应对和走出危机,更好地重建。


国际劳工组织的187号促进职业安全与健康框架公约(2006年)规定了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政策、监管和制度框架;职业卫生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培训;数据收集和研究;以及在企业层面加强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以预防和应对职业安全和健康风险的机制。187号公约为各国构建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中国,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应对疫情,相关部门迅速做出反应,国家卫健委和应急管理部出台了指南和相关措施,指导企事业单位安全复工复产,做好疫情防控。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组成的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积极开展社会对话,出台了多个文件,指导企业应对疫情和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守护职工健康。为保护好抗疫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小组印发了保护医护工作者的个人防护、保障休息时间、做好心理疏导等十方面措施。疫情爆发后,国际劳工组织翻译了相关政策工具和指导手册,组织了在线培训,为湖北省128个医院的594名医护工作者提供个人防护方面的指导。


世界各国应对疫情的经验表明,在政府、雇主和工人组织间开展社会对话,有利于应对危机和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通过社会对话,可以构建信任氛围,这为迅速高效地落实抗疫措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社会对话,善用社会对话,通过社会对话鼓舞雇主和工人共建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场所。同时,将所有劳动者,包括新业态和零工经济劳动者纳入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体系。


2019冠状病毒疫情无疑是全球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挑战之一。我相信,只要各方做出承诺,采取协同行动,就可以构建更完善的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更好地保护每一个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更有力地推动实现体面工作!


什么是世界工作安全与健康日?


2003年,国际劳工组织首次庆祝“世界工作安全与健康日”,利用劳工组织三方性和社会对话的传统优势,强调职业事故和职业病的预防。


正如2003年6月国际劳工大会作出的结论所述,庆祝“世界工作安全与健康日”是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和卫生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职业安全和卫生全球战略的主要支柱之一是宣传,而世界工作安全与健康日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工具,有助于公众了解如何创造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以及提高职业安全和健康的政治关注度的必要性。


自1996年以来,4月28日也是“国际死伤工人纪念日”,由工会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组织纪念。


工作场所风险又有何新表现?


技术创新以及社会或组织变革可导致各种新型职业风险。上述创新和变革包括:


01 新技术和生产工艺,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


02 新的工作条件,例如工作量提高、裁员导致工作强度增加、与工作移徙相关的恶劣条件以及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工作


03 新的就业形式,如自营职业、外包和临时合同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制止工作中的伤亡事故。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法律和服务),保障工人的就业能力,并确保企业的蓬勃发展,包括制定国家政策和方案以及监察制度,以强制执行职业安全和健康的法律和政策。雇主应当确保工作环境安全健康。工人应当安全工作,保护自己,不危害他人安全,了解自己的权利,并参与落实预防措施。


我们通过以往的危机认识到,工作场所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暴发至关重要。在工作中采取适足的安全与健康措施,可为遏制疾病蔓延、保护工人和整个社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政府、雇主和工人都要在应对2019冠状病毒病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三方合作至关重要。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