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影响将比健康危机持续更长时间
发布日期:2020-11-24 来源:联合国

image1024x768.jpg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期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日常生活场景——人们走在城市的街道上。


两种新冠疫苗在后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超过90%的有效性的消息使全球市场和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但是,尽管人们越来越有信心,认为新冠大流行即将结束,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UNCTAD,也称贸发会议)发表的一份报告警告说,一种可行的疫苗不会阻止经济损害的蔓延,这种损害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被感受到,特别是对最贫穷和最脆弱的人而言。


这份题为《新冠大流行对贸易和发展的影响:向新常态过渡》(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Transitioning to a New Normal)的报告对经济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评估,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3%。报告警告说,这场危机可能会使陷入极端贫困的人口增加1.3亿。


报告称,世界最贫困人口所受到的不成比例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应部分归咎于世界经济的构建方式,贫困人口缺乏应对新冠这样的冲击所需的资源。


贸发会议秘书长基图伊表示:“新冠大流行病严重损害了世界经济,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严重后果。这种病毒得益于全球化潜在的相互关联性和脆弱性,沿着全球经济的主要动脉迅速跨境传播,将一场全球健康危机推升为全球经济危机,对最脆弱的人群造成了沉重打击。”


该报告表示,除非立即采取行动,特别是有利于最贫困人口的政策行动,否则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会脱离前进的轨道。报告称,更好的复苏必须建立在以应对市场集中和环境影响这两大挑战的新贸易政策基础之上。


报告还指出,迫切需要重塑全球生产网络,使其更加绿色、包容和可持续,同时重新设定多边体系,以支持最脆弱的群体并实施气候行动。


影响不均衡的危机


在报告中,贸发会议探讨了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所有领域日益加深的影响,并描绘了这场危机对全球贸易、投资、生产、就业以及最终对个人生计的影响。


报告称,这种大流行病造成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国内和国家间最脆弱的群体受到的影响更大,对低收入家庭、移民、非正规工人和妇女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响。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贫困率首次上升。1990年,全球贫困率为35.9%。到2018年,这一比例已降至8.6%,但今年已小幅升至8.8%,并可能在2021年全年上升。


此外,新冠疫情对两个部门——旅游业和雇用许多弱势群体的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产生了过度影响。


报告表示,虽然老年男性可能在健康层面受到的影响最大,但女性和年轻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最大。在按性别分列提供数据的32个国家中,在新冠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中,女性失业率的增长幅度大于男性。


报告发现,学校关闭威胁到20年来在扩大受教育机会方面取得的进展,特别是对女孩而言,将对各国未来的生产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均衡的应对


报告表示,新冠危机造成的差距显而易见,疫苗生产和交付可能会凸显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在应对危机能力方面表现出的局限性。


报告强调,自疫情暴发以来,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财政刺激或放弃收入(foregone revenues)方面的人均额外支出中位数为1365美元,相比之下,最不发达国家为18美元,其他发展中国家为76美元。


此外,大多数贫穷国家根本没有支持其人口所需的安全网。


该报告估计,撒哈拉以南非洲约79.4%的劳动者和最不发达国家84.5%的劳动者没有获得任何社会保护或劳动方案。


报告呼吁加强国际援助,包括向许多较贫穷的国家提供债务减免,以便它们拥有必要的财政空间来应对这一大流行病对其人口的经济影响。


更好复苏的路线图


贸发会议在报告中为复苏提供了路线图,指出这需要全球贸易与合作发生结构性的转变。


贸发会议秘书长基图伊表示,“新冠疾病造成了极大痛苦,使发展偏离轨道,但它也是需要做出改变的催化剂。我们需要重塑全球生产网络,让多边合作变得更加完善。全球生产网络将在生产和分发新疫苗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它们在危机期间运送关键医疗用品一样。但疫苗的部署可能会暴露全球贸易体系中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现在是解决全球化弱点的恰当时机,这种努力必须与潜在疫苗的上市齐头并进,否则我们将面临不平等加剧的风险。”


贸发会议的报告称,这场危机可能会催生新的、更具韧性的生产网络,这些网络基于更短、更具区域性、可持续和数字化的价值链。


报告表示,这也是一个让生产更加环保的机会。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下降8%,即26亿吨,这与未来10年为保证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内的水平所需的降幅大致吻合。随着经济复苏,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确保国际生产与应对气候紧急情况保持同步。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